2014年4月,在车辆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汽车学院,2017年1月更名为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学院目前设有车辆工程、车辆工程(师范)、新能源汽车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车辆工程专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现有专业的前身是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汽车工程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于2004年9月开始招收“汽车工程”方向本科生,2008年、2011年、2016年和2020年分别获准招收“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交通运输”和“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加工制造方向)的研究生,于2021年获批机械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0855)。
学院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为特色,在汽车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智能汽车、智慧交通等相关专业,形成车辆工程、车辆工程(师范)专业聚焦智能车辆/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聚焦新能源汽车总成及三电技术,交通运输专业聚焦智慧交通的良好发展态势。2014至今,围绕行业的发展需求与趋势,学院在广东省率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全面向新能源汽车、智慧交通转型,在与世界和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的契合度方面走在广东省高校的前列。与之相匹配,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科研方向和科研平台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向新能源汽车、智慧交通方向转型,逐渐形成了在广东省具有巨大影响力和优势的以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为核心的汽车、交通专业群。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73人,硕士以上学位占专任教师的100%,其中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的90.38%。专任教师来自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法国贝尔福蒙贝利亚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优势突出,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梯队层次衔接良好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教授5人,特聘教授1人,客座教授1人,副高职称23人,硕士生导师29人,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6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十佳师德先进个人”4人,校级优秀骨干教师3人,校级“青年英才”(教学、科研)各1人。
教学成果
近几年学院教师主持和参与省厅级教研教改项目《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汽车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近20项,参与《“3+2”专升本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三师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基于实践与创新训练驱动的汽车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新方法研究》均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基于能力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师资培训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横向教改课题多项,研究经费300多万元。车辆工程专业获2015年度广东省“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立项,资助经费50万元。2017年,我院主持的“汽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立项,建设经费150万元。此外,在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共获得20多个立项项目,助推我院的教学改革工作,扎实有效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情况
学院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建有广东省新能源汽车电源与安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新能源汽车电源系统热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创新团队等省市级科研平台,形成了在广东省高校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应用研发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团队。近五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和广东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项;主持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市厅级项目多项。科研总经费2300多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0余篇,已获或申请国家专利100余项,主编教材12部。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等。
教学资源
学院依托“广东省汽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智能交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汽车与交通工程实验实训与创新中心,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设备总价值4000多万元,由新能源系统检测与开发实验室、驱动系统检测与开发实验室、整车性能检测与控制实验室、智能网联交通实验平台和智能汽车技术实验室等组成。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和智慧交通”为主,融合“实验、实训、科创、科研和产教融合”为一体的“五位一体”教学育人平台。曾承担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国家级师资培训项目、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省级师资培训等项目,是广东省汽车工程专业重要的职教师资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汽车服务工程生产性实训中心、广东省重要的汽车技能考证培训中心及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系统重要的研发基地。
学院与小鹏汽车、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广汽研究院、广汽本田、广州鹏辉能源有限公司、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深度产学研合作,与广物汽贸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永达南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汽车行业知名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精英班”。通过产教融合、科教结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使学院成为在广东省具有巨大影响力和优势的以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基地。
人才培养
学院紧跟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和新工科专业的步伐,围绕广东省及泛珠三角地区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着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实践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职教师资。我院2014年4月成立以来,在校学生获科创经费60多万元。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发表学术论文6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4篇)。学生参与申请专利91件(其中国际专利2件,发明专利59件,实用新型专利30件),专利中学生作为第一发明人22件。学院获校级以上大学生科研课题或科研训练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立项21项,省级立项38项。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近150项,发表论文8篇(含4篇SCI),专利5项,参与科创活动学生人数近2500人次。
近五年来,学生团队、项目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铜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国赛铜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比赛不同组别的全国一等奖2项和华南赛区一二等奖多项、“航大数据杯”第八届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学技能大赛综合组全国二等奖、第四届中国与葡语国家929创新创业挑战赛前50高潜力项目和最具潜力奖;此外,经过10年磨炼,“广师之翼”节能车队迎来丰收,在2024年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中国赛获城市概念车纯电组冠军、原型车纯电组季军及最佳外观奖,受邀代表中国出证卡塔尔,以国内历史最佳纪录获2025年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亚太与中东站城市概念车纯电动组第五名。
学院成立至今,已培养本科毕业生2000多人,平均就业率96%以上。毕业生分别就职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宁波等地汽车、交通行业研究院所、公司企业、专业院校等,如广汽研究院、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本田生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北斗(广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小鹏汽车、广州市交通规划设计院、广物汽贸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车、交通行业内知名企业、研究院所,以及广州市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等公办院校。主要从事汽车整车、零部件研发设计和项目管理,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汽车后市场运营与管理,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与管理、智能交通设备的集成与开发等,以及职业院校汽车、交通类专业教学工作。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和职业发展情况满意度均超90%,2025年考研录取率近12%。,学生在美国西北大学等国外高校和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学术交流
学院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合作,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日本、加拿大等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广泛国际合作与交流。近5年选派专业教师到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访学交流30多人次。已形成了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